【Viola?你是不是把樂器跟柴火搞混了?】
弦樂家族中包含了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及低音提琴;低音提琴負責樂團的重低音部份,加上它龐大的體積,堪稱是家族內的老大爺。
而小提琴體積小、弦細手指可靈活移動、音域高,常常擔任炫技用的獨奏樂器,在合奏內也像高音木(銅)管擔任主旋律。
跟小提琴相比,大提琴充滿豐富及低沉的音色,被形容為「最接近人聲的樂器」,情緒張力表現度高,演奏慢板大旋律時更加能夠觸動人心。除在樂團內擔任低音角色外,也不乏許多知名的大提琴獨奏家。
(吉拉還蠻喜歡Hauser的,夠騷哇尬意XD)
那中提琴呢?中提琴的音域比小提琴低五度,又比大提琴高一個八度,剛好夾在兩者之間,音域及音色沒有小提琴的高亢華麗、大提琴的低沉厚實。因為體積較大的關係,靈活度也沒有小提琴來的高,常常在樂團中負責中低音和聲。再加上外型辨識度不高,跟小提琴相差無幾,於是有關黑中提琴的笑話不斷在發生。
而且在17世紀所流行的弦樂三重奏,是由兩隻小提琴加一隻大提琴組成的,加上中提琴介於大、小提琴之間的尷尬角色,導致有一段時間樂器商不生產中提琴;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才出現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各一把的三重奏形式;更甚至有作曲家發現了中提琴的特色,在作品中重用中提琴當獨奏,其中以白遼士的「哈洛德在義大利」被喻為中提琴最重要的作品。
小提琴的低音域太悶無法好好表現、大提琴的高音域會顯得緊繃,中提琴就是為了串起兩者而存在的橋樑。
任何樂器(人、事、物亦同)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在,更何況是一天到晚被霸凌的邊緣中提琴呢?
尾聲:突然覺得學中提琴的人好辛苦,一方面不受重視外,還要被嘲諷;如果你身邊有拉中提琴的樂手,請好好關心他,沒有綠葉的陪襯,怎能顯現紅花的嬌艷呢?
我是吉拉,希望今天的圖能靠北到你;文章卻能幫助到你❤
【以上資料若有誤,或是想補充之處,歡迎在留言內提出,感謝】